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

天然的尚好?——水產品潛藏之風險


鄭亦茹│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

  近來食安問題層出不窮,危害人體的食品添加物議題備受關注,標榜「天然」的食品也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,然而,真的是天然的尚好嗎?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孫璐西教授指出,除了化學性的食安問題之外,腸炎弧菌與天然毒素也亟需注意。
  其中,水產品諸如魚蝦貝類,又是最容易潛藏細菌導致國人食物中毒的肇因,若水產品未經適當處理或儲存不當而致不新鮮,吃下肚恐引發疾病。尤其近年外食人口大幅增加,在食物來源趨同的情況下,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集體中毒事件。今年耶誕時節,香港兩家高檔星級酒店竟爆出食物中毒事件,初步盤查後,疑為食用生蠔引致,計有13人受害。2013112日,基隆一家海鮮餐廳也曾因生魚片處理、保存不當,導致19人疑受腸炎弧菌感染,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並有一人住院觀察,該餐廳遭勒令停業並限期改善。

  為因應食安事件連環爆,《食品衛生管理法》於去年底進行修訂,納入第三方查驗機制,其第七條中規定:「食品業者應實施自主管理,確保食品衛生安全,亦應將其產品原材料、半成品或成品,自行或送交其他檢驗機關(構)、法人或團體檢驗。」強制一定規模以上的食品業者自主管理,檢驗食品安全。食藥署副署長姜郁美表示,該法條的精神即「三級管理制度」,第一級為業者自主管理、第二級為第三方實驗室驗證、第三級則由政府進行稽查。此次修訂並將《食品衛生管理法》改為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》,顯示食品安全愈發受到社會各方重視。
▲市場販售的海撈魚(圖片來源:鄭亦茹攝)
  事實上,民眾購買水產品時,除了可以選擇有通過檢驗的商品外,也能自行感官檢查挑選新鮮的水產品。例如購買時,挑選活的魚蝦會更新鮮安全;文蛤與蜆以會吐沙、肉質具透明感者為優;挑選花枝、透抽時,避免購買頭足已呈捲曲狀者。此外,蝦仁也是國人喜愛的料理食材,有些不肖業者以硼砂等藥劑浸泡,以增加蝦仁的口感、脆度,浸泡過的蝦仁會呈現C型,因此專家建議盡量購買全蝦自行撥殼,若真的沒有時間親自動手處理,則挑選身體成直型、肉質軟的蝦仁為佳。總言之,為了健康起見,切勿貪小便宜購買來路不名的水產品,否則花了錢又生了病,得不償失。

(本文由科技部補助「海洋與環境變遷」執行團隊撰稿)
責任編輯:蔣忠益∣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
審校:王御風∣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

關鍵字
水產、腸炎弧菌、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
延伸閱讀
衛福部擬設第三方查驗機制,業者反彈:為什麼不是從源頭管理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